风险管理
新闻资讯
-
风险管理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险管理
校园血案再现再思“安全第一课”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年9月10日 点击:1387次
9月1日上午10点20分,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城关镇东方小学发生一起持刀伤人事件,犯罪嫌疑人陈某持刀闯入校园,砍伤9人,截至1日下午已造成3人身亡,犯罪嫌疑人当场跳楼自杀。
当一个人将屠刀挥向孩子,无论他有着怎样的理由与愤怒,等待他的都应该是全社会的一致谴责与法律的严惩。尽管行凶者已经身亡,但其行为,对于社会底线的侵犯,无论如何,都是置于整个社会的不可承受之重,都为一个正常社会所不容。
发生于校园中的惨案,每一次都格外触及人心,但却从未消失。2010年5月,教育部等多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协调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必须为中小学配备专职保安人员,安装监控报警设备,并协调公安部门在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地区设立警务室或治安岗亭,把维护校园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
时至今日,以发生在开学第一天的血案回望上述规定与要求,追问已然是必须:四年来,各地的校园安保配备是否到位?地方财政投入是否满足需求?而从有关开学季的新闻来看,各地的开学准备中,关于安全教育与保障的报道似乎在减弱,这之中是否暴露出相关方面,对于校园安全的某种侥幸心理,值得疑问。
当一个人将屠刀挥向孩子,无论他有着怎样的理由与愤怒,等待他的都应该是全社会的一致谴责与法律的严惩。尽管行凶者已经身亡,但其行为,对于社会底线的侵犯,无论如何,都是置于整个社会的不可承受之重,都为一个正常社会所不容。
发生于校园中的惨案,每一次都格外触及人心,但却从未消失。2010年5月,教育部等多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协调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必须为中小学配备专职保安人员,安装监控报警设备,并协调公安部门在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地区设立警务室或治安岗亭,把维护校园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
时至今日,以发生在开学第一天的血案回望上述规定与要求,追问已然是必须:四年来,各地的校园安保配备是否到位?地方财政投入是否满足需求?而从有关开学季的新闻来看,各地的开学准备中,关于安全教育与保障的报道似乎在减弱,这之中是否暴露出相关方面,对于校园安全的某种侥幸心理,值得疑问。
如果说校园安保力量的保障是必须,那么在校园治理上化解师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同样指向安全维护的刻不容缓。据当地警方透露,已初步查明事件的原因系犯罪嫌疑人陈某的女儿暑假作业没有完成,学校不让其报名,从而怀恨在心。如果这就是陈某向孩子伸出毒手的全部原因,那么,学校因学生暑假作业未完成就拒收的做法是如何诞生,定难逃质疑。根据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只能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是不得开除。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学校更是无权以任何理由拒收。为何法律规定的常识,竟会成为发生在孩子身上的血案的导火索?
不可否认,近年来社会对于校园安全的关注程度正在提升。譬如"安全教育"屡屡成为近几年学校"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但就现实来看,这样的主题教育离常态化的安全保障,仍道阻且长。甚至还需要破除一些认知误区是,校园安全不仅仅是向孩子宣传安全教育就已足够,更不是以开学第一课来强调就可以万事大吉的例行公事,而必须兑现为看得见的安全保障。安保触角是否能够覆盖校园的每个角落,紧急事故演练是否成为常态,都指向实实在在的投入与安排。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孩子作为社会的成员,都不可能与当下转型期社会的矛盾多发期背景完全隔离,这是在谈论校园安全时必须看到与正视的大环境。愈是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发现对于这部分区域与人群予以更高的安全保障配置与重视,就愈显必要。它所对应的正是一个社会对于下一代与社会"最柔软处"的重视程度。无论从安保,还是从化解校内外矛盾上,将暴力与戾气降到最低,对于保护孩子而言,已经容不得任何侥幸心理,血案的再现,应该警示全社会的"安全第一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