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赔案件进度查询
  • 教育纵横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纵横

学校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的现状及其对策

来源:云南博联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2日   点击:566次

1、思想认识不足

       新冠肺炎防范告一段落以后,学校爱国卫生行动有所反弹,广大师生对传染性疫情爆发极易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破坏师生身心健康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危及师生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危害认识不足。入冬以来,伴随着气温的变化,肠道疾病、流行性感冒、水痘、腮腺炎等传染性疾病仍时有发生,校园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日常管理还有差距

       督导检查过程中我们主要发现以下问题:①部分学生仍然不听老师劝导,有喝生水的习惯,如,有的学生在体育课后就直接在水龙头上喝水了;②学生寝室未能做到经常通风换气,有的学校为了实行学生宿舍封闭管理,常常是门窗紧闭,不能做到通风换气科学管理,甚至有的宿舍连最基本的环境卫生也做不好;③日常消杀工作不细致,绝大多数学校未见详细消杀记录(消毒人、时间、范围、使用药品),少数学校食堂消毒柜运转不正常,消杀不科学等;④学生个人卫生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如:勤洗手、勤晒衣被、不吃生冷食物、不与别人共用毛巾药品、不到人员密集的地方等个人防护素养有待提升;⑤部分学校晨检、午检、晚检制度执行不力,对因病缺课学生跟踪不到位,后勤人员感染传染病后仍然在岗从业,给学校传染病爆发带来极大的风险;⑥校内宣传教育不够,部分学校未把学生卫生健康、体育锻炼、生病及时就诊等知识作为"1530"安全教育的重要议题,卫生健康课时落实不到位,导致防范不及时而受到病毒感染,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⑦父母(监护人)教育缺失,周末、节假日离校期间无人有效监管,受到传染性疾病的传染与困扰。

 

3、家校共育、部门协同联动不够

      学生家庭卫生健康教育还未普及,导致极少部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容易感染传染病。

 

认识常见的传染性病

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最主要病毒,一年四季均有感染,秋冬季高发。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患者常感到病情十分严重,一天之内甚至会多次剧烈呕吐;部分人还有头痛、发热、肌肉疼痛等症状。其中,儿童患者呕吐居多,成人患者腹泻为多,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若出现以上症状,最好及时就医,不建议自行用药,以免用错药,加重病情。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多样,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途径传播。

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对人类危害较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其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年龄为5-15岁,四季均有流行。主要表现为腮腺肿痛,肿痛具有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状如梨形或马蹄形,边缘不清,有触痛,张口、咀嚼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表现,部分患儿常伴有并发症。患者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传播,接触患者2-3周发病。

水痘

       出诊期表现有红色斑疹、丘疹、水疱,向心性分布,主要集中在躯干、前胸、背部,密集在头部、面部、四肢比较少。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水痘的潜伏期一般为14-16天,主要症状是皮肤及黏膜上分批出现小红丘疹、疱疹而后结痂,脱痂后大都不留疤痕。

下步主要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

       要把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列入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坚决遏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校园发生,全力维护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做好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科学管理、预防为主"的原则,结合各地各学校的特点和季节性变化加强与红十字会等部门沟通对接,认真开展学校卫生健康安全辅导员(校医)培训,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

 

2、强化宣传教育

       健康教育是学校预防传染病及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优势,通过健康教育课堂、主题班队会、宣传栏、校讯通、校园网、广播、LED显示屏、专题知识讲座、"健康在校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校园卫生、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要结合不同季节传染病流行和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宣传教育,引导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努力做到"四勤"(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服、勤锻炼)、"四不"(不随地吐痰、不喝生水、不共用毛巾牙刷和口杯、不过度紧张和疲劳),不买校门口流动商贩出售的食品、不吃生冷不洁净食品,不采摘、不食用野果(菜)和来历不明的食物,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有病要及时报告老师并到正规医院就医就诊,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学校要通过召开家长会、班级微信群等形式,向家长宣传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控知识和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3、抓好疫苗接种

       各学校、幼儿园和卫生部门要充分认识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及漏种疫苗补种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把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来抓,从源头上做好传染病防控。严格按照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规范要求,主动与卫健、疾控部门协调,配合开展做好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接种单位与各中小学、幼儿园要通力合作,明确分工,杜绝推诿扯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好查验关,消除免疫空白儿童,提高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同时,在家长层面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疫苗在预防传染性疾病方面的保护作用,树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维护的大安全观。

4、落实学校常规防控

       各学校、幼儿园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和托儿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等进一步明确校(园)卫生工作的主体责任。从校(园)长、分管副校(园)长、班主任、家长(监护人)、学生层层压实责任。结合本校实际认真落实晨、午、晚检制度,要切实做好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做到传染病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处置。教室、阅览室、实验室、学生宿舍、餐厅等人员密集场所要安排专人定期消毒,同时要做好通风换气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要加强饮用水卫生安全管理,确保为学生提供合格的安全饮用水,各学校要积极协调当地卫健、水利部门,做好自备水源、二次供水、食堂蓄水池、直饮水等供水设施的清洁、消毒工作,防止水源污染,通过自备水源、二次供水设施、直饮水提供的学生生活饮用水应经当地卫生部门水质检测安全后方可使用。相关防控工作做到底数清楚,痕迹规范、登记完整、责任落实。

 

5、强化督导检查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学校要会同当地卫健等部门建立传染性疾病防控协作机制,共同会商解决辖区内学校卫生、饮水安全和传染病防控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联合督查。督促学校切实落实校园卫生工作主体责任,县(市)教育体育局要督查学年初学校与县教育体育局签订的安全责任书的落实情况,定期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检查和交叉大检查,及时通报检查结果,对检查中发现的卫生安全问题要现场下达处理意见书,对安全隐患要督促整改销号。要督促学校认真履行传染病防控工作职责,健全并落实传染病防控制度。学校发现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及时向县教育体育局和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卫生健康部门报告,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科学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程度,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要逐步配备学校医务室(或保健室)和专职校医,不断推进学校医疗卫生防疫工作规范化建设。

 

6、做好应急处置

       若学校发生传染病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做到规范处置,第一时间报告县(市)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再由县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卫健行政部门按要求核实后按程序逐级上报,力求准确一致,不允许瞒报、谎报、迟报、漏报,不得擅自越级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要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承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要实行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遇有突发事件和紧急重要情况,要及时准确报告并同步开展先期处置。同时,要做好舆情正面引导、宣传工作,广泛宣传流感、风疹、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可防、可治、可控,避免恐慌,防止舆论炒作。坚决杜绝因报送不及时、漏报、迟报或瞒报突发事件信息造成重大工作失误而导致事态影响扩大、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