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纵横
新闻资讯
-
教育纵横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纵横
美国高中的“学术自由”
作为把控课堂的人,教授西方文明的老师也常常乐于将一节课的很大一部分留给我们讨论用,他自己也不吝抛出观点和例子来参与讨论。在他看来,学生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而据理力争,是比听老师照本宣科效率高得多的学习方式,而敢于理性地挑战老师等学术权威的观点,则是一个学生最值得欣赏的品质。
有优秀的学生,就有平庸的学生。美国教育另一个值得称道的优势就是它成功地分流:不同水平的学生有适合他们的不同的路走。这一点在我第一年的交换生学习中体会颇深。在政府资助的公立学校里,学生不需要负担私立学校巨额的学费,而且如果家庭贫困,就连午餐也能在学年开始时经过申请而免去费用。类似的高政府补贴,解决了很多收入偏低家庭不求最好、但求够用的基础教育需求。不少公立学校的学生,唯一的学术要求就是高中毕业证,之后便会参加工作。想要考上大学的则需要自己努力把GPA和AP数量搞上去,或者进入私立学校。
私立学校里的学生大多会为大学申请做准备,但水平也能分出三六九等。因为课程的选择基本遵照学生的意愿,一个美国学生的高中四年(9、10、11、12年级)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术水平安排不同的课程。四年下来,可能一门荣誉课程(Honor)或者AP课程都没有,每天三点放学玩了吃、吃了写不到半个小时作业就洗洗睡了。然后大学申请个普通州立大学或者社区大学,毕业后找一份普通但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娃。对于一个向往平凡、轻松生活的人,这样再好不过。
或者像我这种"nerd"(书呆子)一样,一年报了四门AP,教科书垒起来一米高,每天光是需要读的东西就有几十页A4纸,稍不注意玩多了就可能忙到11点。其实这种作业并不费手劲,而是耗脑子。我曾经为了做一个关于共产主义的课堂报告(presentation)而忙到天亮,睡了两个小时便上学去了。这并不是因为在我眼里成绩有多么重要,而是平日里课堂上的活跃气氛,让我有与大家分享知识和见闻的欲望。虽然前后几天自己都有要睡死在课堂上的冲动,但在报告收获老师好评和同学好奇心的同时,也对这个现代史上最复杂的政治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美国教育的成功,可能就要归功于鼓励这种自主的、非强制的学习和自由的分流。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时,也把选择自己未来的权利留给了他们。
- 上一篇:呼唤教育的“绿色GDP”
- 下一篇:众多海外名校在沪设点办学 撬动上海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