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纵横
新闻资讯
-
教育纵横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纵横
劫富济贫式的教育公平不可取
"低分能读名校,高分却无好学校上。"在兰州,源于一项涉及全体考生的高中招录政策,让很多中考学子在这个暑假经历了别样的喜与忧,与此同时,对于兰州中考招生政策的质疑也在坊间流传。(《中国青年报》8月23日)
问题出在一项叫"统配"的招生政策上。2007年以前,兰州中考招生以考生分数作为唯一录取依据,整个中学教育格局也呈现出强校越强、弱校越弱的"马太效应"。于是从2007年开始,兰州市实施统配计划,名校拿出一定的招生名额,并且名额逐年递增,向全市所有初中定向分配。简而言之,"统配"政策改变了以往"唯分数论"的招生模式,于是"低分能读名校,高分却无好学校上"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
不仅兰州,全国范围内,初中教育资源都存在一种过度集中的现象,因而出现优质初中日趋饱和,而普通初中无人问津的两极分化趋势。在这个意义上,兰州市实行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对于平衡教育资源有一定的探索价值。从实践看,兰州市教育局称,自实施统配政策以来,整个教育生态有了很大改观,教育资源更加均衡,社会反响良好。但统配政策的最大问题在于,其实现的仅仅是一种尚无确定性的结果公平,而忽视了过程也即实现手段的公平。
高考之所以被视为"最不坏的制度",关键就在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公众对于结果有着相对合理的预期。中考也如此,只要分数是考生实打实考出来的,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就应该成为高中招生的唯一标准。"统配"政策固然有着平衡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异的制度善意,但却牺牲了一部分考生的利益。而如果一种公平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成全另一部分人,这样的公平很难说具有正当性。
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生源质量的不同,学校之间办学效益的差异也越来越大。这虽然不符合教育公平的本意,但要看到,错不在这些优质初中学校本身。一方面,这是教育市场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并没有谁破坏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哪怕我们并不认同当下的教育模式,但学校为了提升办学效益和升学率,而付诸的努力是不容抹杀的。因此,"统配"不仅对学生,对学校而言也不尽公平,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办学积极性构成一种制度性的打击。
"低分能读名校,高分却无好学校上",很像是一种劫富济贫式的教育公平,虽然用心可嘉,但却偏离了公平的本意。正如这个社会存在贫富差距,我们不能因此而强行要求富人将他们应得的权利割让给穷人一样,我们同样也不能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而随意分配招生名额这样的公共资源。这种人为制造的"教育公平",不仅无益于社会公平,反而会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低效。
事实上,真正的公平,不是行政力量强制下的"平均分配",而是机会的平等。以中学教育的"马太效应"为例,行政部门最应该做的,是通过政策倾斜平衡教育资源,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名师到弱校任教。当然,这相比单纯改变招生名额分配,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会很快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