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赔案件进度查询
  • 教育纵横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纵横

北岛李陀联袂编选《给孩子的散文》引争议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年8月10日   点击:1485次
            "重绘中国现当代散文版图,确立经典标准。"冠以这样一句推荐语的书是一本怎样的书?今年6月,中信出版社推出北岛、李陀联袂编选的散文选集《给孩子的散文》,这是继去年7月以后,北岛给孩子们编选的第二本书。这本书的宣传语如此写道:"北岛和李陀探勘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宝藏,采撷一个世纪的创作芳华,编选《给孩子的散文》,再度带来阅读的冲击。《给孩子的散文》收录散文46篇,涉及45位中国现当代作家,所选篇目,无论文体、风格、样式,还是内容、题材、立意,无一不体现了作家们的郑重态度与高妙技巧,也是后来者最佳的学习、摹仿典范。《给孩子的散文》中作家、篇目、版本的择选,都体现编者北岛和李陀一以贯之、别具手眼的文学理念与美学目光。"

在文艺青年聚集的某网站上,《给孩子的散文》获得了8.6的评分(总分10分),比之前的那本《给孩子的诗》还高0.3分。当然,在该书的主页上,也有一些书评作者的几篇书评和一些读者的留言,都给这本书以不错的评价。从这些文章的署名来看,有些文章不排除是出版社的编辑有意安排的可能。在7月中旬,北京一份主要面向知识分子和大学生的报纸刊登了一篇篇幅并不算短的文章,指陈《给孩子的散文》一书"令人失望",而且详细列举此书的"四大伤": 编选者太想文以载道,载己之道、充满了大义凛然的说教味、忆苦思甜味太浓、被捆绑营销给雷到了,如此等等。

这本书目前上市不到3个月,同时在凤凰网上选载部分篇章,引起比较大的争议,对此书点赞的人说:"读完感觉非常好,作家囊括了从近代鲁迅到当代余华很多知名作家的散文。大人读了都有很多感动,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更像是一个窗口,能体验到不同作家的文风,透过它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家的更多作品来读。"有的读者则毫不客气地评价:"选的都是国内作家的作品,整体感觉略逊于《给孩子的诗》。"本报记者针对此书采访了媒体人、家长和儿童文学作家,请他们谈论对这本书的看法以及它究竟是否适合孩子阅读。

编者的个人口味太重

仔细查阅该书的目录,该书所收的散文囊括著名的现代作家、当代作家,其中也有科学家、诗人、翻译家等等,一方面,这可说明编者在编选散文时,并不局限于传统作家的散文作品,也将编选目光投放在更广阔的范围。这本书号称是对现代散文的一个总结,又是向现代散文大家鲁迅的致敬之作。

但是其中一些篇目确实不太适合孩子的阅读,有些散文,比如李零的《史学中的文学力量》、黄裳的《怀素<食鱼帖>》、俞平伯的《记在清宫所见朱元璋的谕旨》,其中所掉书袋之多,涉及宏观大义,孩子们不一定能够读懂。

北京某报记者、青年诗人吴亚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这本书很差,文学口味接近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里面有些为王权说话的篇章。因此,这样的书,给孩子阅读是很有问题的。该书甚至收录了编者之一李陀的女儿的文章,其实这篇文章的质量非常一般。从出版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是《给孩子的诗》一书销售火热之后的一种营销策略。

一位住在昆明、曾经给孩子买过《给孩子的诗》的家长说,《给孩子的诗》一书太好了,作为媒体,应该大力推荐此书。但是说起《给孩子的散文》,这位家长表示还没有关注,不做评价。

本报记者通过电话、微博私信等方式,采访了3位儿童文学作家,他们都表示尚未阅读此书,不做评点。其中一位女作家说,如果确实需要,她将次日购买一本,阅读之后再行回答记者的问题。

加上点评会更有说服力

中学语文教师李文炳业余熟读诗书,同时写作散文、诗歌,也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尤其对于经典诗文,他要求上小学的女儿经常背诵。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女儿能倒背《老子》。在孩子的阅读趣味上,李文炳采取宽容的态度,不限定孩子只读经典,还包括当代作家的童话、绘本等等。

本报记者问起《给孩子的散文》一书,李文炳以一位家长的身份说:"这本书可以反映出编者的懒惰,书没有多大意思,孩子不会爱读。作为一本散文选本,它可以体现编者的个人的趣味、文学审美,也有可能包含了一些偏见。这样的选本,在图书市场上比较多,即便一些读者真的会去购买,也只是冲着编者的名气。"

由于这本散文选集"《给孩子的散文》的编选刊行,是对五四以来现代汉语散文成就的总结致敬,是对未来写作的热切期许。《给孩子的散文》也让孩子们能以最直接的方式触摸经典、亲近文学",在这样的宏大的概念之下,编者并没有秉持一个具体、准确的标准来阐明自己编选每一篇文章的意图,也没有点明各篇文章之妙,因此,编者的预期效果必定遭到大打折扣。从好读古代经典文学的专业角度来看,李文炳以为这本散文选本并没有宣传语和推荐辞上说的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虽然经过多次筛选,如果从编者的角度加上一些形象、生动、活泼的评点文字,比如《古文观止》要有评点,那才更有说服力,那就更好,可以引导孩子们的阅读,培养孩子们一个健康的文学观、美学观。"

"现在的孩子们会有多少对这样的书感兴趣呢?毕竟,这本书只是大人挑选的文选。拿我的孩子来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她就爱读。给孩子读的书,要从童心的角度来选。正如李贽所说要永远保持赤子之心,读真的文章。或许有些文章,孩子读了,暂时不喜欢,但是可以常常读,从中慢慢发现文章的好处来。"

且不说现代散文由于历史原因,断代几十年,在李文炳看来,"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这些经典选本,是从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文中筛选出来的,它们的可读性、流传性更大。作为现代散文,不过百年,不够成熟,对于小孩来说会有障碍。这本书的体裁多元,作者分散多个领域,这多少体现编者的宽容。然而有些文章的质量值得商榷,比如说莫言,选他多数是出于符号性的角度,莫言最好的是小说,散文只是他的业余成果。此外,竺可桢的文章《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固然角度比较独特,但是语言功夫值得考量。像这本书的宣传推广词‘《给孩子的散文》作为开放性的经典散文选本,因编者北岛和李陀的眼光与热忱,品质的特出和优异,势必在汉语世界产生广泛、持久而巨大的影响。这就有些夸大其词了。"

北岛被刻意名片化

北岛的身份本来是诗人,一直致力于诗、散文、诗歌翻译、编辑杂志。在他的文学之路和流亡之路交缠的人生中,他一直在各方面都引起一些争议,包括他的部分诗、散文创作和诗歌翻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导致一些争论。多数时候,在争议面前,他保持沉默,即便在一般访谈中,他的话很少,甚至刻意回避一些话题。

在《给孩子的诗》一书畅销之后,北岛又推出《给孩子的散文》一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诗歌评论家表示,他不太喜欢北岛这种出镜,不应该如此啊,说到底(编书)是一种商业和解吧。记者试图从人性的角度来揣度:"随着年纪增大,他多少变得有些犬儒吧。从一个常人的角度来看,这也可以理解。"这位评论家回答:"但是他不是常人,他是北岛。"

出版人、凤凰壹力总编辑刘文莉阅读《给孩子的散文》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感觉还是刻意名片化了北岛和李陀。所选篇目没有传说中的那样有代表性,而且的确教化意义太大,感觉我们要强加下一代一些我们决定应该接受的教育一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