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纵横
新闻资讯
-
教育纵横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纵横
梦想花开,秋必成果
核心提示: 离开的时候,很多孩子都哭着问我们:"老师,你们明年还会再来吗?"听到这样的沉默,让我们内疚之余又无可奈何,在给不了承诺的情况下,只有保持缄默。至此,我们也坚信,这21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所做的事并不是为了感动谁,只是用最初的心,做最简单的事。
梦想人人有,或大或小。有的梦想在大山里生根发芽,有的梦想在崎岖的山路中百转千回,也有的梦想在无数个黑夜轻轻闪烁。
梦想的寄托者,无比期许这份希望。因为这是奋斗和努力的唯一理由。在山区里也有一帮孩子,他们经常守望夜空的点点星辰,也时常在遥远偏僻的山区里奏响了属于自己的交响曲,他们有一个不怎么好听的名字-----留守儿童。
--题记
三轮面试后,我"被"确定可以参加支教了
20天的支教生活,也许是长这么大,经历过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我为什么去参加支教?2015年4月,在网上看到玉林市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发出的支教志愿者招募,我毫不犹豫的报名参加了。那时的想法很简单,借用一句话"当你不去旅游,不去谈一场恋爱,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我80岁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有什么用......"
当一名支教老师,并不是随意报名、入选、启程,入选要经过三轮面试,是我遇到最多次数的面试,每一次都很正式、严格,我都有点害怕。经过三轮面试后,我"被"确定可以参加支教了,但之后我还是有些犹豫的,因为要在那里连续待21天,要自己备课写教案,还是炎热酷暑的南方夏季,没有报酬,完全自费,一个陌生且没有默契的团队,不知道自己能否坚持下去,但最终我还是说服了自己,因为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就再也不会做了。
六月,确定支教的队员开始在QQ群里不断地聊着筹备情况,开始不断刷屏式的讨论、交流,商量着授课课程、日程安排、队名、队歌、队服、口号等等,还有一些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等一系列的事。各自分工合作,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支教。完全没有经验,全凭摸着石头过河,那时在群里看到支教地点的调研报告,还没有多大的感触,只是大概的了解,这是个贫困落后的小学。
队里有12个人,各有所长,他们选择教授自己最擅长的课程,我选择了教语文课和法律常识课。语文是基础课,法律常识对这个山村小学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多年以后,他们或许走出大山,保护他们的应该是知识里,而法律适用于所有人,他们需要知道、也必须知道。
后来,我被安排教三年级语文和三至六年级的法律常识课,并担任三年级的班主任,一周上课12节,外加1节活动课。这一切确定后,我在网上买了两本教材,开始准备教案,想象自己上课时的情景。在大家的商讨下,我们最终把支教队名确定为"益林支教队",寓意着益于小树们茁壮成长为茂盛的森林,也取音玉林,益于玉林。
在没有参加支教前,看过太多关于留守儿童和支教的报道,那些触动人心的画面和文字,于我是被感动的,而那时我却是爱莫能助。两年前,那篇题为《叔叔阿姨,请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的文章很火,虽是以孩子的口吻,但我始终不信,我不知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什么心态,也不知道他有没有真正去参加过支教,但我肯定的是,山区的孩子写不出这样"刀光剑影"的文字,自己能明辨是非就好。
在支教时,我发了一些说说,也有很多评论说:孩子们好好的一个暑假就被你们破坏了;孩子们都放假了你们怎么还去支教;你们去支教还不如捐点钱给学校装修门窗来得实际;你们去支教有什么报酬吗?
那时,我一句也没有回复,无论是调侃也好,认真也罢,都不想去讨论这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亲身去经历去感悟,才会懂得,乐趣也罢、心酸也罢,总是一种收获。支教队里的十二个人,几乎都是在农村里长大的孩子,来参加支教的初心都是一样的,想用自己的行动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我们的行动谈不上高尚,但我们的出发点没有功利。

身处在半山腰上的小学 (桂林医学院林玉桂摄)
初见水田小学,心中便燃起了希望的火苗
7月17日,我们在玉林市北站集合出发,乘坐了大约两个小时的客车抵达水田小学,一路上看到的都是大山和水田,郁郁葱葱,蓝天白云,空气极好,想必那里的孩子们也定会如这般山水一样纯净。水田小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怎么"挂在山腰上"。从下车的地点到水田小学,需要走一段很长的陡坡,真的是又陡又长。
除了一栋两层破旧的教学楼,几乎没有其他显眼的建筑。教室里破破烂烂的书桌、长板凳,没有电灯,我们看到的情景比想象中要差很多。教学楼的后面是个小果园,那有几间狭窄的小房间,是给原来的老师休息用的,房间里只有一张由几块木板搭成的床,但屋子干干净净。这个小小的屋子就是我们住宿的地方,没有足够的床只能打地铺,好像和很多人支教时的情形一样。
校长介绍,这里一共六个年级加一个学前班,大概200个学生左右,而老师仅有8名,这些数据意味着,如果课程齐全,这里的老师必须同时担任2门课的老师,有的还要教两个年级,但这里的学生除了语文课和数学课等基础课程,没有其他的兴趣课。校长告诉我们,在我们来的前两天,已经有很多孩子跑过来问我们什么时候到来了,我们的心再一次被触动了。
7月18日是支教生活正式开始的第一天,开始招生,我们都在猜测,会有多少学生过来?让我们惊喜的是,早早就有很多学生在校门口等待报名。我至今仍记得,那天来报名的同学当中,有很多学生是戴着红领巾过来的,小时候的我们大抵如此。
报名来了65名学生,这所村小的三分之一。我所带的三年级最多,一共18个,他们最小的8岁,最大的10岁左右。我问了他们一个最"俗"的问题,为什么在暑假还想来学校?他们告诉我说,校长和大人们说,跟着大哥哥大姐姐可以学到很多新东西。
第一天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班的一个学生,性格有点儿奇怪,看起来很顽皮的那种孩子,耷拉着脑袋,我和他说话完全听不进去,报完名后就跑掉了。后来听其他的小孩子告诉我,他是班上最调皮的学生,原来的老师也管不住他,成绩也很差,他被别的同学和老师贴了很多不好的标签,那刻开始我便更加关注他,在接下来的20天我想帮助他改变,哪怕一点进步,我都会尽全力。
三年级的第一节课是《我的理想》,在我的鼓励下,从一开始的害羞到踊跃发言,再到可以站在讲台上告诉其他同学自己的理想,我看到了小时候,我们几乎都上过的这堂课,而此刻,眼前的他们也很单纯,和我们小时候一样,科学家、飞行员、医生、老师......唯独有一位孩子说,她想挣很多钱,这样爸爸妈妈就不用很辛苦地外出打工了。她的话,像极了电视里、小说里人物的话,但就真真实实在眼前,虽不是理想,但这美好的愿景让人感动。

第一节上语文课。中南民族大学 黎祖怡 摄
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离学校最远的孩子,每天要走半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每天两个来回,从下车到村小的那个陡坡,再看山上的一条条小道,艰难可想可知,下雨天会更加艰难险阻。
这里的孩子多数都是一年只见父母一次,我问过一个孩子,"想爸爸妈妈吗?他们经常打电话回来吗",她说,"我睡觉的时候经常会梦到妈妈,妈妈会给我买好多好吃的和新衣服,可是爸爸妈妈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我摸了摸她脑袋说:"敏儿只要考试考一百分,你爸爸妈妈肯定会给你买好吃的。"她笑了,而我的内心却很不是滋味,但我只能这么安慰她。
绝大部分日子里,这帮孩子们的欢乐就是聚堆儿玩,山里的孩子玩耍的东西很多,问的问题也千奇百怪。"老师, 你相信世界上有鬼吗?"我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世界上没有鬼。而她却回答接着说:"老师,你答错啦,世界上有鬼的,比如小气鬼,调皮鬼,捣蛋鬼......"这"突如其来"的天真,竟让我有点不知所措,是我太笨吗?

他们在黑板上认真的写下自己的理想。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钟贵 摄
七月末,夜里的雨很大,清晨醒来,我以为家远的孩子们今天不会过来了,可他们和往常一样早早就到了教室。清点人数的时候,发现平常最调皮的那个孩子还没来,当我回到办公室想往他家里打电话的时候,他头发湿漉漉地出现在我面前了,帮他擦干头发后,他低着头跟我说他在路上玩水了。"孩子看对错,成人看利弊",虽然片面,但也有道理。我没有批评他,如此真诚,也没有理由去批评。
用最初的心,做最简单的事
在办公室,每天抬头都会看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这句标语。做班主任的第一天,感觉到很累,也确实体会了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老师不为人知的心酸。我们来这里的一群志愿者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也没有教学经验,可听到他们一声声叫我"老师"的时候,我深刻知道这两个字的分量,虽然陪伴他们的时间只有三周,但一言一行都会可能影响到他们。
家访可能是让很多支教老师都畏惧的一件事,不是怕苦怕累,是怕听到一个个让人心酸的孩子的成长情况。小小的内心承受着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东西,单亲、留守,小小的孩童,在多少个日夜盼望着父母归来,简单的一句"爸爸、妈妈"却不能轻易说出口,一年一次的见面,变得如此漫长。在这里的家庭,老人们至少要照顾三个以上的孩子,多则五六个,他们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没有太多的交流,爷爷奶奶除了照顾好他们的温饱问题,没有再好的方式教育他们的成长,可懂事的他们放学后总会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我发现,在很多孩子的家里,除了学校发的语文和数学这几本基础性教科书之外,没有其他的课外书,更谈不上其他的学习辅助工具。我突然明白,孩子们为什么喜欢我们的到来,他们渴望更多的未知,而我们没让他们失望。

她们对课外知识渴望的眼神,至今难忘。中南民族大学 黎祖怡 摄
八月,我们的支教开始进入倒计时,和他们相处了十多天,看着他们一点点的进步。就连最开始发现的那个调皮男孩,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外向,每次放学总会跑过来问我:"老师,你今天送我们回家吗?"他会跟我说很多他的故事,送给我收工画,上面歪歪扭扭的字体写着祝福语。
也许长大后经历的事多了,就很难被感动,但有时往往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触动我们内心那根最柔软的弦,小爱至大爱,我们总会遇到惊喜,遇到感动,所以生活中的人来人往,在某一刻就会有一个慢慢的走进你的内心。

送孩子们回家的路上。中南民族大学 黎祖怡 摄
最后的几天,大家都在忙着文艺汇演的事,写东西熬夜到凌晨三点半,早上六点起床排练,八点还要连续上两节课。文艺汇演很成功,二十一天的支教生活被做成了视频,在家长和孩子们一同观看的时候,孩子们从一开始的笑脸到最后的泣不成声。"钟老师,真的很谢谢你们,我感觉我们家孩子真的变化很大,如果你们明年还去支教一定要再来我们这,我们这里所有人随时欢迎你们的到来。"
离开的时候,很多孩子都哭着问我们:"老师,你们明年还会再来吗?"听到这样的沉默,让我们内疚之余又无可奈何,在给不了承诺的情况下,只有保持缄默。至此,我们也坚信,这21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所做的事并不是为了感动谁,只是用最初的心,做最简单的事。
- 上一篇:学生减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 下一篇:守望童心,守望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