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赔案件进度查询
  • 教育纵横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纵横

我从山中来,要到山中去

来源:中国青年网   发布时间:2016年1月19日   点击:3651次

核心提示: 犹记得那段时间,静静的深夜,队员们和乡亲们都已熟睡,我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想起白天实地探访看到乡亲们的医疗条件,想起老乡们殷切的话语,我深感责任之重大,有必要记录下我在这里的每一次感动。

犹记得那段时间,静静的深夜,队员们和乡亲们都已熟睡,我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想起白天实地探访看到乡亲们的医疗条件,想起老乡们殷切的话语,我深感责任之重大,有必要记录下我在这里的每一次感动。

崎岖的山路,似火的骄阳,还有偶尔下起的滂沱大雨,整整28天,7个乡镇,这一路,我们就这样走来,没有退缩。累了,就在土路边坐会儿,渴了,就向路边村民讨碗水喝,饿了,就啃书包里带的干粮。夜幕降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处境也没有使我们畏惧。我们太熟悉这片土地,再赶一赶,绕过一道梁子也许就是下一个村庄了。

七月的会宁,骄阳似火,烈日当空。我们九人怀揣着对革命圣地的敬意,背着行囊,前往会宁县这个会师圣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张进、何建鹏、李国柱、石鹏,此行28天,印象中最熟悉的引路人,我们习惯称呼他们为"乡医"。

 

02张进大夫带领我们看望吴念进

 

乡村医生张进。刘军 供图

一副拐杖走全村,满腔热血报乡恩

会宁县党岘乡毛坪村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山大沟深是对毛坪村地形地貌最合适不过的概括了。也正因如此,这里的交通也显得闭塞,没有一条像样的硬化路,拖拉机、三轮车是这里最常见的"汽车"。

到达村卫生室时已经是晚上8点,天还没完全黑,招呼我们的是村里边的大夫张进。五年前,在一次出诊中,因为意外事故,张进的左腿股骨被砸成粉碎性骨折,身体落下残疾,走路一瘸一拐,难以稳定站立,从此,身边便多了一副拐杖。

在和张进的交谈中,平和的语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对平时工作的熟练叙述和详尽解说,让人不由得佩服眼前的老村医。得知张进要在第二天进行入户问诊的时候,我们约定,要跟张大夫一起去看看。                                            

第二天,志愿者随张大夫来到李大爷家。李大爷告诉志愿者:"国家真好,尤其是对我们老人照顾得很周到,现在吃药基本不掏钱。""爷爷您大概多长时间体检一次?""体检?啥是体检?""就是对身体全面的检查,您大概多长时间做一次?""噢!这个小张经常上来给我们做,最少两三个礼拜一次。"

"小张"是年纪较长的村民对张进的称呼,在毛坪村,甚至邻村,张进已经成了大家的贴心人。村民们说,张进从医二十年来,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风雨交加,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病人,他从未推辞过,从未磨蹭过,一如既往。

会宁的六月正是农忙时节,2013年6月,一天晚上下起了大雨。当天,忙碌了一整天的张进刚端起碗,准备吃晚饭,门外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邻村(张坪村)吴涛的老婆难产,由于天气的原因,到不了镇卫生院,所以过来请张进帮忙。张进的家和吴涛的家虽然离得不太远,但中间隔着一条比较宽的河,加之行动不便,出诊的困难可想而知。张进一瘸一拐,以最快的速度,冒着雨赶到吴涛家里。

当天晚上九点,孩子顺利降生,吴涛一家为了答谢张大夫就给孩子起名叫吴念进。在张大夫的引领下,我们搭便车去了吴涛家看望了吴念进。吴涛说:"你们医学生责任重大,正因为有了你们,我们的健康才有保障,等‘念进长大以后,也让他去学医......"

 

04条件有限何主任只能给村民进行简单的体检

 

条件有限,何建鹏只能给村民进行简单的体检。刘军 供图

医者父母心,做眼又做手

在走访完毛坪村后,我们踏上了前往侯川镇的山路。在会宁这块贫瘠的热土上,一定还有像张进一样默默无闻,造福一方百姓的赤脚医生,只是我们还在路上,还未发现,但他们肯定几十年如一日,习惯了"乡医"这份职业。

随着阵阵的三轮车声,伴着夕阳的余晖,我们来到了会宁县侯川镇卫生院。虽然是镇卫生院,但建筑简陋,四周环山,旁边一条宽约三米的土路通侯往川镇。为数不多的房子,病房、宿舍、办公室,还有搭起来的建议停车棚......

看到这些,我们都有了相同的疑问,如此简陋的医疗设施,能承担当地近六千名村民的健康保障吗?何建鹏的所在的办公室大约二十几个平米,里面各种老式的医疗设备和药材,占去了约三分之二的空间,一张一平米左右的桌面上摆着几十种药膏。

何建鹏指着一些设备和药材作了简单的介绍,风湿病、荨麻疹、甲状腺肿大......这些常见的病都能治。从何建鹏口中,我们得知,由于侯川镇交通闭塞,村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严重,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年轻的大多去外地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全是老人和上学的孩子。他说:"去不了更大的医院看病,有了病,就近,来咱们这儿治,或者是我上门去给他们送药治病。"

虽然身为主任,大大小小的工作他都干,治疗常见病的中药还有药膏都是由何建鹏开处方,还帮病人煎药。何建鹏坦言:"在这里治病的病人,大多数是行动不便或是先天失聪失明的五保户,我不帮他们煎药,谁帮他们煎啊?"

何建鹏还介绍,医院每年都会有一些专项补助,而且村民们都办了医保,治疗的费用大大降低,对于很困难的群众,医院也会抽出一部分资金来帮助他们,如果不够,自己再掏点。

十三年前,何建鹏来侯川镇工作,第二年便接触了一批特殊病人,开始帮他们煎药、补贴药费。何建鹏说:"虽然他们患的是慢性病,但如果药一停,就会恶化,后果将不堪设想......"而这一坚持,就是十二年。

我们有个疑问,像何建鹏这样,扎根基层工作十多年的医生,为什么一直没去条件更好的卫生院工作?在后来的交谈中,何建鹏告诉我们,他不能去。何建鹏很幽默地说:"看过《甘南情歌》这部电影吗?我的处境和里面的主人公万鹏有几分相似。但有两点是不同的,一是我的医术没人家高明,二是我的境界没人家高超。我为什么不离开侯川镇?侯川村民需要我,我也需要侯川人民。"

"医者父母心",做病人的眼,做病人的手,做病人的腿,十三年的坚持。在走访中,我们还遇到了用行动感染他人、用真情温暖人心的杨集乡东阳村的村医李国柱;遇到了宁可自己饿一天、勿让病人疼一时的党岘乡卫生院石鹏......

他们的故事会给我们力量

真正认识到自己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应该成为怎样的人。28天的实践,"乡医"们的故事仿佛在诉说,对每一个人每件事都以爱心、诚心、忠心、责任心,用这"四心"守护属于自己心中的那一方热土。

走的是尘土飞扬的土路、住的是砖瓦小平房、吃的是粗茶淡饭......但每一个人都很自然、落落大方,他们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在最基层的地方,走在最前面。一个药箱、一身白大褂、一根银针......

大山深处需要下一个张进、何建鹏。他们的故事留在乡村,他们的故事刻在我们的心里。返校后,我看了何建鹏口中所说的《甘南情歌》。根据回忆,记下这一路所听所见,整理了张进、何建鹏的故事,虽只是点点滴滴,却足以震撼到我。

几年以后,当我们从这所医学院毕业,如果也正好成为了一名"乡医",当我们背着药箱,行走在路上的时候,想想他们的故事,会给我们力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