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赔案件进度查询
  • 教育纵横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纵横

倾心和孩子交流

来源:沈利娟   发布时间:2013年1月21日   点击:1758次

倾心和孩子交流

作者:沈利娟          
                                                 倾心和孩子交流

  有意义的德育过程取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其中道德心灵交流因子起桥梁作用。真诚的心灵交流会使心灵开放,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全国劳动模范、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我把自己的心灵向学生敞开,师生之间无思想不可交流",用真心之犁去耕耘学生心田,关心爱护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是很重要的。
  1.利用寄语和学生交流
  教师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的不同特点,用"寄语"方式提出鼓励、批评和劝告,搭建与学生心理沟通,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连心桥,启迪学生心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教师可以平时在批改作业时说上几句话,如"进步了,继续努力!","如果你把字写端正点那该多好!"前者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前进的动力。后者对学生委婉地进行批评,比直截了当指出效果要好得多。有时在课间学生在我身边转悠时,我会把把寄语写在随意贴纸上,送给需要的那个学生,效果也很不错。当学生收到老师充满关爱的"帖纸寄语"时,首先会感到新奇。其次,内心就会产生一股暖流,生成一份激动,流露一种感激。如我给某学生的帖纸寄语是:"你的字很漂亮,作文写得也挺棒。各科老师都称赞你,老师知道在你优秀成绩的背后,一定付出了不寻常的努力。同学们都把你当作学习的榜样,还有许多人在追赶你,你可不能松劲啊!"这段话,无疑给学生加了一勺油,又好似快马加了一鞭。师生间"纸片寄语"进行对话交流,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使学生与老师的心贴得更紧,达到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再如,我给一位差生的寄语是这样写的:"每当看到你在课堂上一次次举手回答问题时,我为你的进取精神而高兴。但学习是一种艰巨的劳动,光有决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懈的努力,只要你不怕困难,就一定能实现你心中的理想,加油吧!"清代教育家颜光说:"数子之过,不如奖子一长。"与对差生的对话,要力求寻找其闪光点,帮助他扬起自信的风帆。
  2.利用每日心语和周记与学生交流
  作为一个语文及思品老师,我抓住"文字的魅力",在回执本上开辟心语一栏,并且以"周记"为平台,学会与孩子进行纸笔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并正确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由于我和孩子们已经建立较为融洽的师生关系,他们把我当知心姐姐看待,经常会在周记中倾吐自己的心里话,心中的烦恼,或是快乐的事......而作为老师不能枉加断论,要想一想事情发生时学生所处的实际情况,并给予理解。用亲切的态度倾听孩子们的意见,有助于加深对孩子的理解,并可形成一种祥和的氛围,使他们紧张的心情逐渐放松,从疑虑转变为信任,从对立转变为合作。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烦恼,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快乐成长。就这样,学生越来越喜欢通过"周记"与我交流,而且他们也非常期盼老师能给他们回信。每天的心语中不仅学生能主动透露心声,而且家长也愿意和老师交流了。
  [案例]在学期结束的复习阶段里,我班的小S同学通过周记告诉了我他内心的苦恼,信中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沈老师,您好,我的爸爸妈妈对我要求很高,希望我的成绩在班里前7名,每天一回到家,就叫我做作业,我做好作业想去玩,我妈妈也不让我玩,叫我读英语;有时溜出去玩,没过多少时间,妈妈又会叫我回去做作业、看书。而且每天早上6点就让我起床读英语,说英语将来很重要的,一定要学好,我想背其他的,如语文、数学的,可爸爸偏不肯,让我必须读英语,而我的英语学得并不好,读不准音。每天就是学习学习,我都快闷死了,玩也没得玩,有时我会不停用头撞墙壁,真想死死掉算了,活着真没意思。沈老师请你给我想想办法吧,我该怎么办?"看到这篇周记后,我心理一阵紧张,怎么小小年纪想到了死?同时,也深感事情的严重性,必须谨慎处理。于是我斟酌了许久,给孩子回了信,信中我以朋友的口气与他进行交流,跟他说:"爸爸妈妈这样做是为你好,他们希望你成才,所以不辞辛苦地把你从老家带到萧山来学习,这是多么不容易啊,如果你这样想的话,你就会体谅他们的一番苦心的。当然,可能他们对你的要求太高,你觉得一下子达不到,心理觉得特别着急和反感。但是老师始终认为,只要你在努力,暂时达不到家人的要求没关系的,关键是你不可以放弃,要有目标,不断进取,逐步向更高的要求进军。同时要多与父母交流,让他们正确地认识你的学习现状、内心的想法,相信,爸爸妈妈肯定会改变他们的教育方法。老师也相信,只要你努力,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从周记中我仔细分析:感受到封纬才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很高,有"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因此对孩子千叮咛万嘱咐,这不准,那不准,家长自身处于对孩子不满意的焦虑状态,孩子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时间一长,孩子就生厌,产生逆反心理,在学习中缺乏成就感。可见造成孩子这一心理想法,和家长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及时和家长取得了联系,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面谈:委婉地向家长提出在教育中的不妥,要让孩子在愉快中学习,学与玩有机结合,同时对孩子不要给予过高的期望,要看到自己孩子的点滴进步,不断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多与孩子交流,建立民主型的家庭氛围、朋友式的合作关系,让孩子在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成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此事发生后,我平时非常留意这个孩子,随着我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一天天快乐起来了,学习也很努力,而且他还在周记里告诉了我他的爸爸妈妈不在像以前那样强迫他学习了,自己读书也更自觉了。
  诸如此类的案例有很多,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把他们内心的事情告诉我,而我也非常认真地对待和处理每一件事。我认为老师以写信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较之口头交谈,更显郑重其事,这样说明老师对此事和事情的当事人非常重视,通过运用文字,可以自如而又全面地表达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容易让学生消除对老师的神秘感甚至恐惧感,产生师生间的亲近感和感情上的共鸣。给学生写(回)信,还可避免学生与老师发生"顶牛"。一般来讲,学生犯错或者出现了思想抛锚,一旦老师找来谈话或提出批评,首先在心理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抵触,用种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采用形式较多的往往就是与老师顶撞,不跟老师合作。老师在不理智的状态下,也会说出不冷静的语言甚至不理性的举动,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而用书面形式给学生交谈,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也可避免这种对师生双方都不利的局面。那是因为,信的内容往往经过老师的深思熟虑,信件也一般是老师处在一个冷静、理智的状态下完成,信中老师可以很理智、很周全地与学生交流,内容可多可少,措词一般也恰到好处,言词往往充满温情与温暖,字里行间充满关切与鼓励,易于让学生接受或者共鸣,使学生与老师的心贴得更近,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