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纵横
新闻资讯
-
教育纵横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纵横
谈如何抓好环境教育
来源:谢金基 陈慧斌 发布时间:2013年5月21日 点击:1661次
谈如何抓好环境教育
作者:谢金基 陈慧斌在环境与人两大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教育与社会生态的关系更加密切,人们已经认识到环境教育和人的教育是解决当今社会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教学应如何抓好环境教育呢?我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课内渗透 1.阅读课文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语文各册教材中,很多地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涉及环境教育这一主题的课文就有近百篇,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些关于爱环境与赞美环境的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情动人,利用文章中优美的词句,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将课文里的图片制作成课件,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喜爱自然,从而培养学生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自觉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对于那些科学性、知识性较强的说明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形象化、生活化地介绍相关知识;鼓励学生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对文章的感性认识。 2.作文指导课渗透环境教育。 作文教学要纠正一个不良的偏向:即只注重传授写作技法,而对思想教育、环境教育用力不够,这是不可取的。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讴歌自然,赞美环境的好文章,作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作者为榜样,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热爱,从而提高环保意识。另外,还要要求学生动手写环保文章,加强对环保内涵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自发性。 二、课外延伸 1.拓展环境教育背景。 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建立牢固的环保意识,自觉抵制有损于环保的行为。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还要注意渗透在课外活动中,要求课内外活动有机结合,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质,让环保意识的种子在学生心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丰富环境教育课外活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最容易接受知识,受到启迪。因此,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环保重要性、迫切性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种种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丰富环保知识,进一步认识环保的时代迫切性。 三、拓展环境教育内涵 1.充实环境教育新信息、新理念。 21世纪是全球工业化、信息化的时期,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难免会受到时间上的限制而无法及时反映最新信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环境教育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不断收集、捕捉环境教育的新信息,给自己充电,除了要传授现行教材中的知识以外,还应多给孩子提供一些最新信息,给他们充足的交流时间,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求知欲,让更多的孩子掌握知识,使环境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体现在教学活动中。 2.增强保护环境责任感。 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全国性,也有地方性、社区性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走进课堂,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在进行环境教育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量地补充一些地方的、社区的、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和危害及治理整顿等相关话题,以充实教材内容,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进,从而记得住、心里服,最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行为实践 1.教师身先示范,诱导学生参与。 教师是环境教育的引路人。要让学生养成环保习惯,教师首先要有环保意识,并且付诸于环保实践;要突破学科范围,使环境教育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交互碰撞中闪烁金光。教师要积极做到:深入钻研相关学科教材,积极寻找环境的渗透点,不断挖掘教材,扩大环境教育的渗透面。 2.凸现主体内化行为。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环境意识要转化为实践行为,就必须使对学生知识不断强化,甚至内化。环保意识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形成,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使生态环境意识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升华。教师要把学生带出课堂,带入社会,带进大自然,指导行为实践,体验社会,感受生活。 |
- 上一篇:倾心和孩子交流
- 下一篇:学校消防安全告家长书
友情链接: